[護遺路上專訪]文化傳承-文物大使培訓計劃


千禧過後的第一年,當時剛成立不久的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開展了一項向青少年推廣澳門文化遺產的項目——文物大使培訓計劃,藉此作為申遺的前期準備工作。令人意外的是,計劃於2002 年完結以後,以譚志廣為代表的一眾參加者,自發地將當中對文化遺產保育工作的熱誠傳承下去,2004 年8 月,文物大使協會由是成立。

十五年來,作為協會的核心項目,“文物大使培訓計劃"透過一連串的理論課程、導賞實踐和參觀交流等活動,增加青少年對澳門歷史的認識及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時至2019 年,活動已接連舉辦了十二屆,接受培訓的文物大使累計將近四百位,為澳門社會育成眾多愛護文物的公民,他們當下不一定參與著相關的義務工作,但跨越不同年齡層及職業的文物大使,卻從社會不同的角落中,向身邊的人宣揚著保護文物的理念。

護遺路上專訪特輯,共計訪問15名不同時代背景的文物大使或文化工作者,探討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和澳門文遺研創協會兩協會各種經歷和演變,與大家分享澳門文物保育領域工作的實踐成果,首次專訪者為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創會主席兼澳門文遺研創協會創會會長的譚志廣先生,在首屆文物大使培訓之際,他只是一名文物青年,但經過十二屆文物大使培訓工作後,他已成一名文化教育工作者,並領導上千名文物大使一同投身文物保育工作。

第一章_A.jpg


文物大使培訓計劃不但是文物大使協會最為核心的項目,更是協會的發源之因。2001 年,文化局發起第一屆文物大使培訓計劃,培育出一眾抱負與遠見兼備的青年文物愛好者,成為日後文物大使協會的鼻祖與柱石。從2007 年協會開展第二屆大使培訓計劃起,一代又一代的文物大使湧浪相接,青出於藍,以各自擅長的方式,為澳門的文化遺產保育工作貢獻自己有限但必不可少的力量。至今,文物大使培圳計劃來到第十二屆,在前人的不斷完善下,發展出一套成熟而有效的模式,而且借鑑者眾,參考大使培訓的經驗而衍生的同類型項目已非鮮見,並且遍及本地及境外,然而回首今天的康莊坦途,在前人履留無數足印之前,也不過是一條叢莽小徑而已。

路,從來都不平坦,在翻越崎嶇砥礪前行的過程中,同行者的來去聚散,也成了就中常態,然而從2004 年協會創立到今天2019 年十五之慶,創會骨幹之一的譚志廣卻一直支撐著協會發展,不論是最初建立基礎的前人,還是汲汲於學習澳門文物知識的後輩,如果協會中只有一個共同認識的人,那就是今天依然帶領著協會眾人成長的他。


2009第三屆文物大使招募照.JPG                DSC_2411.JPG


大使之路  萬履成途

對於協會的發展歷程,譚志廣如數家珍。“當初其實是文化局為了滿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於是舉辦了一個稱為`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的活動,而文物大使培訓就是其中的一個子項目,那時還是和濠江青年商會聯合主辦的,時間是剛回歸後的2001 年。"他還記得,最初的文物大使培訓計劃,包括了一連串的理論課程、導賞實踐和參觀交流,目的是增加青少年對澳門歷史的認識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同時也培養青少年獨立處事和組織領導等能力,而後來由協會自發舉辦的文物大使培訓,基本上也是承襲了這個框架。

他笑言道:“世上根本沒有不困難的事。我們這一類型的活動,一來當時由於坊間比較罕有,二來社會上普遍都比較關注,所以我們在過程中所面對的困難,主要並非像今天來自同類型活動的競爭,反而是在實際操作、組織上的問題。因為當時無非是摸著石頭過河,對於我們一眾初出茅廬的青少年來說,籌備一個培訓活動實在不簡單,尤其是如何安排當中資源、時間、人員、物力等問題,都需要一個接一個的想辦法解決。"

mmexport1512207878463.jpg


他又指出,剛開始的時候尋找師資是一大問題,經過了一番尋覓後,最終有幸得到旅遊學院的支持,除了2007年外,2009年的第三屆培訓都是由旅遊學院的導師執教。後來,經驗和人脈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累積,便交回協會自家的人員負責,然而當協會接手培訓課程的時候,譚志廣的團隊驀然發現原來安排課程才是最困難的是工作。

“文物大使培訓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是和會務發展的步伐齊頭並進的。大家一開始只是期望文物大使是做一位導賞員,但接著又希望他們能負責活動協調的工作,後來甚至延伸到想要有涉足研究領域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正因為對每一個階段大使培訓都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令培訓的工作變得非常有挑戰性。初期比較簡單,只要求學員學會所有導賞知識便足夠了,但到後期我們不得不思考究竟文物大使的定位是甚麼呢?包羅萬有的東西好像都需要大家學習,但時間、課時卻又十分有限。"譚志廣如是說。

他補充道,今天成熟的大使培訓模式,背後是迂迴曲折的發展歷程。舉例而言,培訓課時便曾經由四十多小時加至七十多小時,後來又降下去;內容也從單純的導賞訓練,慢慢地加入教育推廣、調查研究等不同範疇的知識,然後又再度合併在一起;而現在則除了歷史知識外,還多了一些政策、法律方面的知識,目的是讓文物大使在文化範疇內擔當一個發聲的角色,宣揚文物保護的理念,簡而言之,大使培訓的內容就是一個不停地變化、修正和完善的過程,而每一屆文物大使的特色,都反映著籌備人員對文物大使的一個期許,而不論是學員還是籌備人員,大使培訓都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平台。


2009第三屆文物大使培訓參觀鄭家大屋照.JPG                     image4.JPG


海納百川  繼往開來

人生無非數個十年,而譚志廣為文物大使付出的十年卻不止一個,就中多少雨打風吹、豪興妙趣,都一一記在他腦海的回憶錄裡。“還記得早期的時候,因為得到相關單位的支持,我帶著一眾學員進入尚未對外開放的鄭家大屋`探險´,當時的大屋還是一個野草叢生的地盤,保留著上世紀七十二家房客時期的歷史痕跡,確是很有趣;當然除此以外,也有不少和伙伴`反檯´鬧翻的時候,畢竟要籌備像大使培訓這樣一個千頭萬緒的活動,出現意見分歧也是必然的事,可幸的是大家都重視這段感情,言歸於好。"

說起譚志廣堅守初心的原因,他說見證一屆又一屆文物大使的成長、成才,是令他最為動容的事,也是他一直在文物保育工作深耕不輟的驅動力。然而人生所有的事都有個期限,人與人之間的離散聚合無非隨緣如萍,當初與譚志廣一同並肩作戰的前輩,不少今天都已經轉換跑道,在人生的另一個場域裡充當著另一個角色,但同時也有眾多新一代的文物大使加入同行,聚散循環,就像血液一樣,代謝有時而生生不息,才能使協會不斷的茁壯而長。

譚志廣經常強調提前離座的前輩們並非消失,協會的大門隨時為他們掃徑而開,只要有興趣或心意,總是歡迎繼續參與協會的工作或者活動,久而久之,文物大使協會成了一個海納百川的大家庭,於此他這樣說道,“我認為這才是最有意義的地方,正因為大家都認同文物大使的價值,大家才會不問回報的留在協會或回來協會裡幫忙,否則完成課程或活動就可以揚長而去,根本不用為處理繁瑣的活動而頭痛。同時協會也因此成了一個平台,不同階級、年齡或背景的朋友可以在這裡自由地交流,從而令文化遺產保育的工作碰撞出不少新的火花,這都是十分難得的。"


IMG_4677.JPG


眾擎易舉  寸心何道

文物大使協會轉眼已成立了十五年,在別人眼中,是譚志廣帶領著協會穩步上揚,並為澳門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以“愛護文物.傳承文化"為己任的青年公民,然而他總是以“眾擎易舉"四字,將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歸之於眾。他以多年來從事文保工作的體會回應,他認為文化遺產本身並非只與歷史及建築有關,而是靠很多領域的專材一同去支撐才能成事,比如協會成員有的是學校教師,有的從事法律工作,也有來自媒體製作的朋友,他們在協會工作乃至文物保護的工作上,都是缺一不可。

“當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夠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對於社會的重要性,他們就會從自身的生活出發,去告訴身邊的人澳門以前發生過些甚麼事,從而傳遞保護文化遺產的概念,我們希望透過文物大使培訓做到這一點,這才是培訓活動真正的核心要旨。對比起這項意義非凡的工作,我們在背後得失寸心知的辛勞,其實根本不算甚麼。"譚志廣如此說道。



P1020438.JPG


 



2018澳門文物大使級別頒授儀式暨第八屆澳門文物大使協會及第三屆澳門文遺研創協會就職典禮2 (2).JPG






回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