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遺硏協:宏觀角度推廣城規


    歷史性城鎮景觀保護青訓課程結業


    文遺硏協:宏觀角度推廣城規


    【澳門日報消息】由文遺研創協會主辦、文化發展基金資助的“歷史性城鎮景觀保護和規劃青年培訓二○二二”日前已完成培訓課程,昨日下午二時半假南灣湖M軸空間舉行成果發佈分享會。該會希望通過培訓有助年輕人更多投入及參與相關討論,助力保護及管理歷史城區的環境。


    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陳昭怡、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譚志廣、文物大使協會會長柯浩然及文遺研創協會副理事長兼城市規劃工作者劉瀚邦擔任分享會評審。學員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展示研究資料及自繪地圖,展現課程中的所得所學。


    劉瀚邦表示,今屆培訓課程共招募二十五名學員,以在職人士為主,亦有大、中學生,學員大多關注世遺景觀、文物景點周圍的保護及規劃方針。不少人認為城市規劃在澳門較偏門或專業性較強,希望通過課程扭轉觀念,一般居民可共同參與討論,希望當局未來加強與居民溝通,讓不同議題有更多討論機會,提升居民參與感,令居民、社團及政府共同建設城市。他認為,近年居民對歷史城區的關注度提高,包括最近幾宗與文物保育相關事件如塗鴉、損毁文物等,開始逐漸意識到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需要持續推廣、保護。該會希望從城市規劃及景觀的宏觀角度去推廣,而不是單單保護一座建築物。並希望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盡快推出及執行,相信可指引居民了解歷史城區的管理、運作及景觀規劃等。學員余先生是景觀建築師,認為培訓課程對日後工作有很大幫助,包括專業層面及文化領域範疇等。他所在的組別研究主題是澳門內港的歷史景觀及展望發展方向,從文化景觀角度來看,內港從古到今有很豐富的文化底蘊,希望改善現況,把現時較混亂的規劃重新梳理,還原甚至呈現歷史文化,至少有一條景觀走廊,而不僅是一條車水馬龍混雜的貨物馬路。


    學員報告議題包括內港景觀形態及發展方向、十九世紀澳門苦力貿易分佈區、氹仔舊城區、荔枝碗的歷史遷移和展望,以及澳門圍里文化的去或留(以永福圍、茨林圍和光復圍為例),並以此系統性數據分析,提出城市規劃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議。該會擬挑選個別的優秀報告延伸成種子項目,在已有的成果上進一步開展深化研究工作,豐富澳門的歷史性城鎮景觀研究的內涵。

原文連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2-09/26/content_1623950.htm


122.jpg

309036680_3264821880467238_6607248693618149382_n.jpg

劉瀚邦


309154727_3264821923800567_1083355923764912915_n.jpg

余先生

308790664_3264821943800565_5845037932062842133_n.jpg

學員分享荔枝碗的歷史遷移



回最頂